帮你快速找医生

呃逆的中医治疗

2021年10月12日 845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频频作呃,不能自制的一种症状。又称“哕”、“哕噫”、“打呃”、“打嗝”等。历代医家对于呃逆的发生有不同的见解,《灵枢》有“肺主为哕”的记载;《伤寒论》认为伤寒误治,胃中虚冷致呃;《诸病源候论》提出“伏热在胃”。现代医学认为呃逆由于膈肌痉挛所致,既可单独发生,又可由其他疾病引发,而膈肌横跨连接胸、肋、腰部,是呼吸肌群重要的一部分,占所有呼吸肌功能的60%以上,功能主要体现在呼吸及调整腹压,影响胃肠道活动及二便的排泄。故而,任何影响到呼吸、腹压、胃肠道功能活动的因素都可能引起膈肌痉挛,继而引发呃逆。我们在临床中碰到顽固性呃逆的患者,一方面需要完善各项检查寻找引起呃逆的器质性病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中医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辨证治之,顽固性呃逆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肝郁呃逆:肝气郁结,木郁克土,或暴怒伤肝,气火郁勃,肝火犯胃,或气郁生痰,或气滞血瘀,阻塞中焦,胃气不降,则生呃逆。症见呃频气逆,咽喉不利,胸脘满闷,两胁胀痛,脉弦等。呃逆发病时间长,可间断发作或持续数年,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少,遇情绪紧张或工作压力大则呃声不断。

2、风寒呃逆:风寒侵袭,邪在半表半里,抑遏少阳升发之气而上冲作呃,亦有寻常无病,偶一张口而寒气相袭,阳气一时不得伸越而发。《景岳全书》:“寒滞为呃者,或以风寒,或以生冷,或其脏气本寒,偶有所逆,皆能致之。”此类呃声沉而有力,连续不止,遇寒则甚,得热则减,小便清长,手足冷。本症常有挟食、挟痰之兼,病程较短。

3、胃热呃逆:多因嗜食辛辣炙煿,或过服温补药剂,热积胃腑,阳明腑实,失于清利,腑气不通,胃气不降所致。《诸病源候论》:“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临床表现为呃声洪亮,连续有力,口臭舌燥,面赤喜冷饮,便艰,舌苔黄燥,脉数有力。本症不治日久兼夹湿热,病程迁延,舌苔厚腻秽浊。

4、阳虚呃逆:病后正虚,气弱难运,或久病、重病胃气欲绝者,皆可致之。大抵老人、虚人、久病人,以及妇人产后有此症者,皆是病情严重的征兆。症见呃声低弱不连续,气不能上达于咽喉,或时振声,四肢不温,疲乏无力,饮食少进,或食下脘腹作胀,大便时溏。《张氏医通·呃逆》:“……其声低怯而不能上达于咽喉,或时郑声,虽无厥逆,定属虚寒,苟非丁、附,必无生理。”

此外,临床曾遇肺炎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即患者可无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但临床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急性炎症病灶,经规范抗生素治疗后呃逆自止;也有老人因顽固性呃逆入院,经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提示下壁心肌梗死,辨病治疗后呃逆即除;更有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中枢性呃逆,病情较为顽固,治疗颇为棘手;其他如帕金森病、晚期肿瘤、胃食管返流性疾病、肿瘤放化疗术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机率均较高。现代医学对于顽固性呃逆的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肌松剂、胃肠道动力促进药、抗抑郁药等,临床疗效因人而异。中医中药治疗着重呃逆之原,针对气逆本身,又有兼寒、兼热、兼食滞之差别,气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辨证治之,配合针灸相应穴位刺激,获效良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