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胖子一样可以吃膏方调理

2017年11月09日 1583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体重一天天的增长,真是忧伤啊!胖子们的烦恼只有胖子才能体会。运动节食吃减肥药……各种招数都用过了,依旧是胖子,怎么办哦。


最近啊,“夏教授说膏方”栏目收到了不少胖子们的咨询电话:吃膏方能减肥么?作为胖子的记者也很想知道。听到大家的疑惑,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夏军权教授笑了,她说,膏方还真可以帮助一些胖子们。


南京“胖子”多吗?


超半城市人肥胖和超重


南京市疾控中心曾对5694位年满35周岁的居民进行过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南京人超重和肥胖率达到了44.8%,城市人的比例高达50.8%。如此高的超重肥胖率让疾控专家担忧,半数以上的南京城市人超重肥胖,而超重和肥胖会引起多种疾病。专家表示,对超重和肥胖的控制刻不容缓。


调查显示,在这5694人中,南京超重和肥胖者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44.8%,其中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3%和11.8%,城市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6.3%和14.5%。


调查人员发现,超重和肥胖与家庭收入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不过,在超重与肥胖的统计中,工作人员惊奇地发现,在中低收入两层中,女性患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高于男性,而在高收入层中却相反,男性超重、肥胖的机率高于女性。


专家表示,这些“胖子”都需要减肥,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袭击,也可以防止癌症的袭击。
胖子为啥成胖子?


痰湿脂膏积聚,脾胃功能失调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当人体摄取量多于消耗量时,多余热量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逐渐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而演变成肥胖,常会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严重损害人体健康。肥胖有单纯性和继发性之分,其中单纯性者占肥胖人群的绝大多数,其发病主要受到遗传、饮食、运动、精神、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肥胖病是指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导致形体发胖,超乎常人,并伴困倦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形体疾病。肥胖病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实者主责之痰,虚者主责之脾。所谓“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肥人多瘀”是其邪实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气虚,阳气不运,病位在脾。汪昂说:“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石室秘录》亦云:“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血不能运行,故痰生之”。


肥胖主要是由于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所致。如果人体因某些机能失职,或过多地摄食肥甘厚味,会造成体内脂膏过多,积蓄于体内,进而化为痰湿脂浊,阻滞于经脉,充斥于肌肤腠理及脏腑三焦,从而发为肥胖病。目前的研究认为,肥胖病主要与饮食、劳逸、体质、遗传、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精神情志及地域等因素有关。


除了节食吃减肥药还能怎么做?


吃膏方可以改善胖纸的“本虚标实”


肥胖病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故应用中医膏方进行调治具有一定优势,尤其适用于身体状况比较复杂的肥胖患者。


对于中青年肥胖患者,病程较短,单纯性肥胖且不伴有其他疾病,多以实证为主,常有消谷善饥,腹胀中满、大便秘结等湿热中阻症状,在嘱其饮食控制及加强运动外,膏方主要以健脾清胃燥湿为主,辅以理气、化痰、通便等法。


对于中老年肥胖患者,病程较长,不能通过饮食及运动控制者,多以虚证为主,常有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肾气不足症状,此时用膏方以健脾益气温肾为主,辅以疏肝、化痰、利湿、化瘀等法。


对肥胖合并心、脑、肾等并发症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脑梗塞等,此阶段病情复杂,虚实夹杂,宜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坚持原有治疗的基础上,此时应用膏方治疗,宜缓缓图功,切不可急功近利。其膏方治疗的处方用药,应动静结合、攻补兼施、顾护脾胃,在运用补气、健脾、温肾等补益之剂时,须佐以化痰、化湿、活血之品,使补而不滞,泻而不过。


延伸>>>肥胖者中医膏方需辨证论治


1.脾虚痰湿型

临床表现:肥胖而浮肿,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喜卧少动,腹胀纳呆,尿少便糖。
舌淡胖,苔白腻,脉滑细或弦细。此型较为常见,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及部分产后发胖者。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桂湿。


2.胃热湿阻型  

临床表现:形体壮实肥胖,消谷善饥,腹胀中满,大便秘结,口干喜饮,或多饮,头晕头胀,肢体困重。舌质红,苔薄黄或白,脉弦数或弦滑。本型多见于青壮年及产后肥胖者。
治法:清泻胃热,通腑化浊。

3.气滞痰凝型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口唇紫绀,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痰多,甚则恶心欲吐,白天嗜卧,甚至昏睡,健忘,夜寐多梦,烦躁,口干不欲饮。舌暗紫,苔薄或白腻而干,脉沉涩。
治法:理气化痰,活血化瘀。

4.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胃寒肢冷,腰膝酸软或伴肢体浮肿,神疲乏力,腹胀纳呆,小便清长或尿少,大便清薄,男子可见阳痿,女子白带清稀或见闭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此型多见于中老年病人。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