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术后转归

2018年06月20日 897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龈缘位置移向根方,牙根暴露 手术中牙周袋壁被切除或龈瓣被根向复位、以及术后牙龈组织的炎症水肿消退,这些都使得临床上牙龈缘位置退向根方,牙根暴露,从而使牙周袋变浅或消失。这种结局有利于患者自我控制菌斑,保持牙龈的健康,但在前牙影响美观。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口腔特诊科梁照忠

2.炎症消退,探诊深度减少结缔组织内的炎症浸润消退,胶原纤维新生,使组织致密,探针不再能穿透结合上皮而进入结缔组织内,另外,组织致密也使袋壁变紧,探诊时探针不易探入,均使得临床探诊深度减少。

上述两种情况虽使袋变浅或消失,但新形成的龈沟底均仍位于治疗前的水平,牙周附着并未增加。

3.长结合上皮愈合袋深度变浅或消失,在袋内壁与原来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牙根表面之问有一层长而薄的结合上皮,称为长结合上皮(10ng junctional epithelium,有研究证明,其与牙根面之间的连接是以半桥粒体和基底板的方式连接。这种愈合方式称为长结合上皮愈合。在菌斑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该处牙龈可以长期保持健康,只是由于根面有上皮覆盖,使新附着不能形成。临床上牙龈无炎症,龈沟也浅,临床探诊有附着获得,牙槽骨也可有一定程度的新生(bone fi11),但组织学观察证明,在长结合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中只有与牙根面平行走向的胶原纤维,却无功能性排列的牙周膜纤维,并非真正的附着水平增加(attach-ment gain)。这种愈合是翻瓣术后最常见的愈合方式。

新附着和长结合上皮愈合(1)术前,骨下袋 (2)术后当时,箭头示愈合过程细胞的来源(上皮、结缔组织、骨、牙周膜) (3)长结合上皮愈合,箭头示结合上皮位于术前水平,虽有部分新骨形成,但无新牙周膜 (4)有部分新附着形成,箭头示结合上皮附着位置比术前更向冠方

4.新附着(new attachment) 新附着是指在原来已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病变牙根面上有新的牙骨质形成,其中有新生的牙周膜纤维埋人,这些纤维束的另一端埋人新形成的牙槽骨内,形成新的有功能性的牙周支持组织,新形成的结合上皮位于治疗前牙周袋底的冠方。这是理想的愈合方式。它不同于再附着(re-attachment),再附着是指在原来未暴露于牙周袋内的正常牙根上,因手术或创伤等使正常的牙周附着结构被急性破坏后,原来的胶原纤维与牙骨质、牙槽骨重新附着的过程。在翻瓣术中,为了扩大视野和操作,常需将切1:I延伸到正常的邻牙,当龈瓣复位后的愈合过程中,这些原本正常的邻牙处可发生再附着,但牙槽嵴顶也会有少量吸收。

在翻瓣术后的愈合过程中,龈瓣与根面之间首先由血凝块连接,之后牙龈上皮、牙龈结缔组织、牙周膜、牙槽骨四种来源的细胞先后向根面生长贴附,最终的愈合方式取决于上述四种细胞的生长速度及条件。一般情况下,上皮生长最快,首先占据了根面,形成长结合上皮愈合,并阻止了其他组织与根面贴附,因此这是最常见的愈合方式。牙龈结缔组织细胞的生长速度仅次于上皮细胞,如果这类细胞有条件首先接触根面,则可形成与根面平行的胶原纤维,而且容易发生牙根吸收。骨髓细胞生长速度最慢,若有条件接触根面,则较容易发生骨固连(ankylosis)或牙根吸收。上述两种愈合方式几乎见不到。牙周膜细胞的生长速度慢于上皮和结缔组织,只在袋底附近的牙周膜细胞能优先占据根面,但机会很少,如果牙周膜细胞能够优先向冠方生长,占据根面,其中的前体细胞(progenitor ce11s)能分化出成牙骨质细胞、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根面沉积新的牙骨质,形成新的牙周膜纤维埋人其中,胶原纤维的另一端埋入新形成的牙槽骨中,形成新附着性愈合,是最理想的愈合方式。然而在临床上常规翻瓣术后很少获得新附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