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肠癌多数都是息肉惹的祸,重在早期发现

2018年03月04日 881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直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其中,城市地区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发展途径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漫长过程,研究发现,95%以上的结直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经历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7-15年的时间。

病因

结直肠癌的发生与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大肠慢性炎症、大肠腺瘤、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虫病、盆腔放射、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钼)、吸烟等有关。

临床表现

结直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结直肠癌因其发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如何早期发现结直肠癌

结肠镜检查:肠道肿瘤筛查“金标准”。筛查肠道肿瘤最有效最直接的项目是结肠镜。它可完整、清晰地将整个肠道内部观察清楚,并对可疑部位可进行拍照、录像以及取组织做病理检查。

结直肠癌筛查首先要“对号入座”,看自己属于一般人群、高危人群还是遗传性高危人群。

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筛查结直肠癌。也就是说,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包括:有肠炎性疾病史;有长期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后、胆道疾病、糖尿病;有下腹部放疗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

而遗传性高危人群指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这些人应从40岁开始筛查。另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最新指南,如有一个一级亲属在60岁以前诊断或两个一级亲属在任何年龄诊断结直肠癌,应从家族中最早诊断结直肠癌者的患病年龄减去10岁开始筛查,或是最迟于40岁开始每年做结肠镜检查。

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超过90%

结直肠癌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当癌变仅仅发生在结肠壁内侧黏膜时,也就是早期时,有效治疗后5年生存率在90%以上,假如说发现得晚了,淋巴结有转移了,肿瘤也比较大了,就需要结合放化疗,五年存活率可以达到50%~60%。如果伴有肝脏或肺的广泛,单纯手术就比较困难,即使采用很强的化疗,或靶向治疗五年存活率也仅有15%左右。

发现息肉腺瘤不一定非要开刀

对于较小的腺瘤首选的治疗方案结肠镜下摘除。内镜治疗手段众多,比如热活检钳钳除、圈套器电切、EMR、ESD等。

1.对于5mm以下的结直肠病变,可以采用热活检钳钳除术,但会损坏组织,要慎用;

2.对于隆起型病变Ⅰp型、Ⅰsp型以及Ⅰs型推荐使用圈套器息肉电切切除治疗;

3.对于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的Ⅱa型、Ⅱc型、一部分Ⅰs型病变,推荐使用EMR治疗作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法;

4.对于最大直径超过20mm且必须在内镜下一次性切除的病变、抬举征阴性的腺瘤及部分早期癌、大于10mm的EMR残留或复发再次行EMR治疗困难者、反复活检不能证实为癌的低位直肠病变,推荐使用ESD治疗。

5.不能取得患者同意、不能配合治疗、有出血倾向、心肺疾病不能耐受、生命体征不平稳、怀疑或证实肿瘤浸润超过黏膜下深层、肿瘤位置不利于内镜下治疗者,建议手术治疗。

6.对于较小的低位直肠腺瘤可考虑经肛直肠腺瘤切除术,对于距肛8cm以上、较大的、广基的以及怀疑有癌变的结直肠腺瘤可考虑开腹手术,对于需开腹手术才能切除的结直肠腺瘤也可以考虑腹腔镜手术。

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刻不容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