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脊髓肿瘤的手术策略和技巧

2020年05月04日 832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髓内肿瘤的切除


髓内肿瘤的切除

暴露术野

术中常规应用电生理监测主要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包括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颈胸段(C5-T1)和腰骶段(L2-S1)手术时要同时采用神经根刺激肌电图进行监测。

对于大多数髓内肿瘤,后正中入路足可安全地暴露术野范围。椎板间的黄韧带要处理完全,整块的椎板切除可用于长节段的肿瘤切除术中。可采用浸泡过凝血酶的明胶海绵对硬膜外出血进行压迫止血,彻底的硬膜外止血有助于为硬膜打开后的显微外科操作提供清晰干净的视野。

同髓外肿瘤一样,术中超声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它有助于肿瘤的精确定位和确定脊髓操作前硬膜暴露程度是否足够。

髓内中央型肿瘤的手术策略

中央型肿瘤是指瘤体位于脊髓中央的肿瘤,一般即使切开硬膜后中央型肿瘤的瘤体也无法立即看到。有时肿瘤出血或囊性变可导致瘤体的脊髓表面染色,这一特点会有助于识别肿瘤位置。脊髓后方血管吻合支和中央无血管区都会提示脊髓后正中沟的位置。

笔者会选择在脊髓增粗最明显的背侧中央沟处进行切开蛛网膜及软膜。当脊髓由于肿瘤生长而旋转或中线难以识别时,可借助双侧背根入口区来进行定位。在脊髓后正中沟切开时术中脊髓后束的监测可有助于减少损伤。

然后笔者会进一步采用显微剪刀或蛛网膜刀进行后正中脊髓切开,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双极电凝后方脊髓血管,后方覆盖在瘤体的白质纤维以显微镊沿纵轴予以剥离。

初始的脊髓切开可仅切开1-2厘米,以识别肿瘤和正常脊髓界限是否清晰。如边界清楚可进一步扩大脊髓切口暴露肿瘤全长。

5:图中所示为脊髓后正中沟切开脊髓切除颈髓巨大室管膜瘤的标准过程(图1显示术前图片)。仔细电凝后正中沟白质后采用蛛网膜刀切开,一把弯头吸引器或一对显微镊可用来移位或分离而不是切开后方的白质纤维(上端两幅图)。底图显示的是采用吸引器头端的特殊牵拉装置暴露肿瘤(底图)

对于体积小的髓内肿瘤可以采取整块切除,但一般体积大的肿瘤需要先进行瘤内减压或释放囊腔内容物来缩小肿瘤体积,然后再进行肿瘤切除,以免由于过度牵拉和操作损伤脊髓。

6:采用6-0 缝线牵开软脊膜来暴露肿瘤来减少术中反复牵拉脊髓造成损伤(上图)。肿瘤上极的空洞使得瘤体与脊髓界限清晰而易于分离(中图)。底图显示采用有角度的显微剥离子将肿瘤从脊髓剥离下来(底图)。

7:采用娴熟的显微操作技术将瘤壁自菲薄的脊髓上剥离下来。由于肿瘤出血或空洞导致脊髓与肿瘤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界面。大多数室管膜瘤和脊髓之间存在明显的肿瘤-脊髓界面。一般室管膜瘤的前方均有自脊髓前动脉发出的小动脉供血。在切除肿瘤时,这些肿瘤穿支血管要仔细分离、予以电凝后切断。盲目地牵拉会导致这些血管的撕裂,从而在止血过程中可能导致临近血管和脊髓的损伤。

笔者在切除髓内肿瘤过程中遵循一些原则。在切除肿瘤过程中尽量牵拉肿瘤壁而非脊髓来暴露界面和视野。视野干净有利于保持分离界面清晰。先采用超声刀进行肿瘤减压以便于牵拉肿瘤过程中不造成脊髓损伤。

笔者不建议强行剥离室管膜瘤的囊壁,因为目前研究表明这些囊壁不含肿瘤细胞,但这一操作却会很有可能导致脊髓损伤。

肿瘤是否全切是术者根据术中是否存在肿瘤-脊髓界面来决定,而非肿瘤病理性质。一些低级别星型细胞瘤界面清楚可以获得全切,而术中病理提示室管膜瘤的则提醒术者需要积极寻找肿瘤-脊髓界面以尽量获得肿瘤全切。

术中脊髓切开暴露不足可能会导致术者低估肿瘤全切的可能性,术中病理标本留取不合适也可能会使病理医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室管膜瘤是典型的中央型肿瘤。位于脊髓中央位置的星形细胞瘤也同样适用中央型肿瘤切除的原则和策略。在切除侵袭性肿瘤(多为星形细胞瘤)时,需要先行瘤内减压,如术中确实未发现明显界面应该停止进一步切除以免损伤正常脊髓。

 术中电生理监测诱发电位的任何异常改变都提示术者应暂停操作,放松牵拉力度,采用含罂粟碱的明胶海绵缓解血管痉挛。适当的升高血压有助于脊髓功能恢复。一般可逆的及细微的电位改变不会使笔者停止操作,但有意义的诱发电位的减少或消失会引起笔者放弃操作,甚至唤醒患者以进一步评估脊髓功能。

如何合理地解读诱发电位的变化以及适当正确地对其作出处理需要丰富的手术经验。

偏中央型肿瘤手术策略

偏中央型肿瘤是相对于中央型肿瘤而言,一般通过背根入口区或髓内肿瘤外生突破脊髓表面的部分进行肿瘤切除。采用轻柔地钝性和锐性分离相结合的方式对肿瘤壁进行分离。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电凝。

星形细胞瘤一般侵袭性生长,但也可有相对安全的切除界面。采用超声刀或合适的取瘤镊瘤内切除减压是切除此类肿瘤的第一步。长节段的肿瘤(全颈髓或胸髓)可能需要二期手术。对于恶性的肿瘤,由于没有边界尽可能地行瘤内切除即可。

8血管母细胞瘤是高度富含血供的肿瘤,同时由于其组织来源为软膜血管周围间叶组织而非间质组织,因而其分离应该限于软膜而尽量避免脊髓组织损伤。鉴于其血供丰富且边界清楚,血管母细胞瘤的切除最好采用整块切除。血管母细胞瘤通常位于后外侧沟(背根入口区)。这一类似血管畸形的瘤体在分离时应仔细对瘤体进行去血供。在切除过程中,可采用小功率双极进行电凝以缩小瘤体体积从而使其界面更加清楚,易于分离。血管母细胞瘤的囊性部分或空洞可使分离更加容易。在瘤体深部与脊髓之间由于反复的小出血或压迫会造成肿瘤瘤体与脊髓也有一层界面。

切除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蛛网膜和神经根的分离、小功率双极电凝瘤体表面以及瘤体与脊髓界面的识别与分离;2)软脊膜及脊髓的切开及肿瘤的暴露,尤其是体积巨大的肿瘤;3)在处理体积较大的血管母细胞瘤时,采用6-0 prolene缝线适当牵拉软脊膜以暴露瘤体,电凝供血动脉,最后完成瘤体分离后再切断引流静脉,最终切除肿瘤。

对于VHL患者,则仅切除产生症状的肿瘤。

闭合切口

硬脊膜要水密缝合。在硬脊膜有缺损的情况下要采用硬膜成形术进行修补。

术后考虑

术后患者进入ICU病房过夜进行密切神经系统评估、疼痛评估及血压控制。术后需要进行即刻磁共振扫描。术后应逐渐减少激素的应用。

术后24小时内患者要平躺,其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

点睛之笔

l   脊髓髓内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是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和血管母细胞瘤。

手术最主要的目的是脊髓功能保护与恢复,在保护脊髓功能的前提下,安全分离肿瘤-脊髓界面尽量全切肿瘤

生理监测主要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包括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颈胸段(C5-T1)和腰骶段(L2-S1)手术时要同时采用神经根刺激肌电图进行监测。

对于大多数髓内肿瘤,后正中入路足可安全地暴露术野范围。椎板间的黄韧带要处理完全,整块的椎板切除可用于长节段的肿瘤切除术中。可采用浸泡过凝血酶的明胶海绵对硬膜外出血进行压迫止血,彻底的硬膜外止血有助于为硬膜打开后的显微外科操作提供清晰干净的视野。

同髓外肿瘤一样,术中超声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它有助于肿瘤的精确定位和确定脊髓操作前硬膜暴露程度是否足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