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吃得多拉不出,怎么破?

2016年12月28日 1180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病人诉苦,一种是怎么吃都不拉,还有一种是有便意但使劲浑身之力仍解不出。作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4%左右的人群遭受便秘之苦,尤其是老年人和女性。

对便秘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人认为便秘不是病,没有定时排便的规律,有便意时常常忍便;排便习惯不好,排便时看书读报玩手机,这样会分散注意力,导致排便感觉减弱,排便时间过长还会引起肛门部其他疾病如痔疮、肛裂的产生。而当出现排便不畅时,一部分病人贪图方便,乱用泻剂(如番泻叶、大黄、芦荟等),这类药物中因含有蒽醌成分,如长期服用可引起结肠黑变,导致肠道自主神经系统的损害、结肠运动功能失调,最终泻药依赖。饮食结构不合理,很多人偏爱辛辣刺激的热性食物,容易上火,而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吃得少,水分、纤维素摄入不足,都会影响排便。此外长期严重的便秘还能对患者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精神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

便秘的定义及分类

       便秘不是一类单独的疾病或综合征,而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下形成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少、大便干结、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及排便梗阻。一般我们将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及继发性便秘两种,继发性便秘是一类由其他基础疾病引起的便秘,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中风后遗症、先天性巨结肠以及因长期服用阿片类等药物引起的便秘。功能性便秘通常包含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及混合型便秘三种类型。目前对于功能性便秘多采用罗马III诊断标准:(1)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近3个月症状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多条:① 排便费力;② 排便为块状或硬便;③ 有排便不尽感;④ 有肛门直肠梗阻和阻塞感;⑤ 需要用手辅助排便;⑥ 排便少于每周3次。(2)不用泻药几乎没有松软大便。(3)不足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IBS)。

如何纠正便秘?

       1、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一有便意马上到厕所。适量的运动,无需过于激烈,如比平常稍快的速度散步,步行约20~60分钟;用前屈腿、后屈腿的运动刺激腹部,或是仰卧,将脚高举过头,像踩脚踏车一样进行运动。足量的饮水,每天约2000ml。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纤维素能提高粪便的含水量 ,通过增加粪便的容积来改善便秘症状,推荐摄入量为每人每天20-35克。此外,解除对排便过度紧张的心理负担也是相当重要。

       2、改变坐姿助排便

       坐式排便时,可在脚下放置小板凳,垫高小腿使膝盖超过臀部,上身向前倾,双肘放在大腿上,挺直腰背,腹部向前鼓出,利用腹压向下排便,集中注意力,深呼吸几口气后屏气、腹肌收缩、盆底肌放松,此姿势可以让我们直肠肛管夹角变直,更容易排出大便。

       3、生物反馈训练

       排便不仅是肛门的事,大部分时候还需要身体其它部位的肌肉来配合。作为一种完全无创的排便训练法,借助仪器设备将排便时肛门直肠局部的压力和电活动直观呈现在屏幕上,在治疗师的帮助下,患者对照屏幕,积极训练,纠正错误的排便活动,从而使出口顺畅,治疗便秘。目前主要用于治疗盆底失迟缓或盆地松弛引起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是国内外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

       4、合理选择药物

       在避免选择刺激性泻剂的同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缓泻剂以及促动力药物,如天然膳食补充剂,可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并帮助患者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适用于食物中纤维摄入不足人群;乳果糖它不被人体吸收,通过细菌分解后释放有机酸在结肠起作用,尤其适宜于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及术后便秘者,包括糖尿病患者;祖国传统中医药的辩证施治也是个体化治疗便秘的最好办法。

       总而言之,便秘是一种不能大意的疾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它,积极纠正它,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才是最好的。

2